看了許多文

快門好像有1/XX XX/XXX ←這代表什麼意思?


可是不懂快門的快慢對照片會造成什麼效果?

能說明快門越快效果如何?

能說明快門越慢效果如何?

麻煩一下哩!!


在白天跟晚上拍攝 快門應該要快還是要慢?

拍動態時快門要快還是要慢?

拍景象時快門要快還是要慢?

拍人相時快門該如何拿捏?

拍有影子拖曳的感覺快門該快還是該慢?








er">


快門速度,主要的用途是控制拍攝時,要有清晰感(較快的快門速度)或是流動感(較慢的快門速度);次要用途是輔助控制影像的亮(較慢的快門速度)或不亮(較快的快門速度)。

如果您要拍的是運動,那就要使用比較快的快門速度,例如1/250s、1/500s甚至是1/1000s都有可能;如果您要拍的是具有流動感的,那就要使用比較慢的快門速度,例如1/125s、1/60s、1/30s、1/15s....等。不過快門速度的使用沒有一定,端看效果而定。譬如說自行車公路賽的話,要讓自行車與選手可以很清晰,那你可以使用1/500s的快門速度,但是你也可以用1/60s的快門速度讓它有一點流動及速度感。

一般拍靜態的照片,通常都使用1/60s或1/125s左右的快門速度就可以了,拍人像也會使用差不多的快門速度。不過,為了穩定畫面,有時候也會考量鏡頭焦距的長短。因為焦距愈長的鏡頭,在拍攝時特別容易因為手持相機不夠穩定而拍出晃動照片,因此鏡頭的焦距較長的時候,就可以使用較快的快門速度來提昇畫面的穩定性。

也許您會聽過「安全快門」,這是經過專業攝影師所累積的經驗說法,它的計算方式是鏡頭焦距的倒數,例如使用的鏡頭等效焦距是50mm,倒數就是1/50s,快門要比1/50s還快,較能保證畫面的穩定性,所以就選用1/60s這個快門速度。現在許多相機都有「防手震」,它的目的是協助手持相機的穩定性。但就如前面所說的,如果是拍運動,還是要選擇較快的快門速度,並不是說有防手震就真的可以用較慢的快門速度。

不論快門速度怎麼選用,最重要的都是「曝光控制」,不能因為要拍出清晰的照片,就直接選用很快的快門速度,那樣只會拍出過暗的照片,當然也不能為了拍出流動感而直接選用很慢的快門,那樣就會拍出曝光過度,甚至一片死白的照片。也就是說,快門的使用,要在「合宜的曝光」之內。所謂「合宜」,就是畫面的效果符合自己的期待。

例如說拍攝人像。如果是在戶外,亮度很充足,你可以大方選用很快的快門;如果是在室內,就需要使用較慢的快門速度來獲得足夠的曝光,可是快門速度也不可能過慢,因為太慢的話,一來拍攝者的手持穩定度如果不夠,很容易拍出晃動或模糊的照片,二來是快門太慢的話,被攝者也不一定可以撐的了那麼長時間不動,所以一般快門速度大概都會控制在1/60s-1/30s左右,假如場景過暗,這種快門沒有辦法取得足夠的曝光,就要想辦法補光,例如把人像移動到較亮的地方,重新構圖再拍攝,或是使用閃光燈,或其它照明工具來補光。

總而言之,快門速度的選用,大致的原則與方向,並不是一定要按照不同的題材來選用,應該視自己想要拍出來的效果來決定會比較好。